“前些天在电视上看到地震的场景,今天亲身体验之后,才知道地震原来这么吓人!”来自大同小学的小记者孙晟轩兴奋地说。14日,来自哈尔滨市东湖路学校、新康小学和大同小学的龙头新闻·生活报小记者们,走进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学习地震知识还体验了“7级地震”。
当日14时,参观开始。讲解员首先问小记者们:“什么是地震?”“地震发生时,灯具会掉到地上。”小记者们抢着回答。讲解员介绍:“其实地震和刮风下雨等气象现象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根据调查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人类能够感受到的是5万次,每一秒都有地震的发生,只不过程度不一样。”
随后,讲解员带领小记者们来到黑龙江省地震分布图前,地图上分布着大小不一的红点,这些红点代表着地震的地点及震级大小。讲解员问:“大家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分为哪3个部分?”“我知道!地球是椭圆形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心。”知识丰富的小记者现场给出答案。
在震害防御体验区,讲解员演示了由积木搭建的3种结构模型在横波及纵波下的抗震表现,小记者们得出了框架结构抗震能力更强、横波破坏性更强的结论。讲解员还展示了各种不同结构模型的抗震情况,同时讲解了抗震原理,小记者殷英说:“这次体验活动收获特别大,我学到了什么样的房子最结实、最抗震。”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小记者们来到地震灾害例图前。“原来地震不但可以造成破坏,还能带来这么多的次生灾害!”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都是地震的“附加产物”。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小记者们了解了“黄金72小时”最佳救援时间的原理,增加了对神秘自然的理解和敬畏之心。
“这个小屋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启动后,它能模拟7级地震,让体验者亲身感受地震的破坏力。”来到地震小屋前,原本跃跃欲试的小记者们开始望而却步,但好奇心战胜了对地震小屋的恐惧,小记者们分组进入小屋,迅速钻到桌子、柜子下双手抱头,用小屋里的抱枕道具护住关键部位。按钮启动后,伴随着闪烁的灯光,小屋剧烈地晃动起来,模拟着横波和纵波剧烈地左右摇摆。地震模拟在一阵阵尖叫声中结束,小记者于雪晗说:“原来亲身体验地震是这么害怕的事情,吓得我腿都软了。”
讲解员还教给小记者们在地震来临时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七字口诀:“伏地遮挡手抓牢。”小记者们现学现用,跟随讲解现场练习起来。
活动结束后,每名小记者都在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赠送的防震减灾明信片上盖印章打卡留念。